中新网青海乐都7月3日电(祁增蓓)“我们热切期待各方英才认同海东、关注海东、加入海东、热爱海东、扎根海东,在这片热土上尽情释放创新智慧,激发创新热情,成就事业新辉煌。”3日,青海省委常委、海东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表示,海东市委、市政府将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
图为青海省委常委、海东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致辞。 祁增蓓 摄
当日,以“智汇河湟才聚海东”为主题的首届海东市人才交流会暨签约仪式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举行,邀请青海省内外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科技、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百余位专家教授参会交流。
素有“青藏门户”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是黄河流域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之一,也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
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介绍,今年适逢海东市撤地设市十年,十年来,海东市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现代服务业动能更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全市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青稞酒、富硒、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当前,海东正处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聚集人才、成就人才。”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说。
图为青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延明发言。 祁增蓓 摄
青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延明在发言交流时说:“青海大学将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青海大学‘姓青名海’、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使命,为海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图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绪教发言。 祁增蓓 摄
“今天的人才交流会是海东市招募人才的盛会,充分展示了吸引人才、渴求人才的诚意,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海东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授张绪教表示,地大旅游地学团队将继续充分发挥该校旅游地学专业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利用海东市化隆县地学旅游及人文资源禀赋,协助化隆县政府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以全域旅游赋能化隆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发布了海东市制定的《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十五条措施》,从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人才平台搭建、优化人才环境等四个方面,为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政策支持。(完)
中新网重庆7月3日电 (梁钦卿)记者3日在重庆市举行的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做好退捕工作方面,重庆市用两年完成三年退捕任务,2020年11月,国家核定的5342艘渔船、10489名渔民全部上岸,并确保上岸渔民有出路、生计有保障,实现渔民从“退得出”到“稳得住”。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目前,重庆市退捕渔民总体安定有序,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江河水面基本实现“四清四无”(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无捕捞渔船、无捕捞渔网、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水生生物多样性初步呈现恢复向好趋势。
图为工作人员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供图
在做好禁捕工作方面,重庆实现江河水面从“禁得了”到“管得住”。当地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违规垂钓、清涉渔市场“四清”整治,全方位巡查;实施“亮江工程”,布设沿江渔政AI高清预警点位937个,全天候监控。三年来,全市累计查办涉渔行政案件4500余件,侦破刑事案件1700余起,取缔禁捕水域“三无”船舶2955艘,清理残留网具5633张,劝导制止违规垂钓25万余人次,整改市场涉渔突出问题7290个。
同时,重庆市系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鱼类产卵场调查;启动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保种和人工繁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市科学制定放流方案,加强放流苗种监管,规范实施增殖放流。三年来,重庆市累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5100余万尾,有效补充了长江鱼类资源。
据监测,重庆市长江鱼类的种类数和资源量较禁捕前均有所增加,长江鲟等珍贵濒危物种被发现的频次也越来越多,实现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