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单双app平台技巧|大小单双app平台客户端下载

2023-04-01

  6月27日,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揭晓比赛结果。此前,由几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专家组成的四支战队从全球15支初赛队伍中脱颖而出,闯入决赛。他们尝试突破学科壁垒,合力挑战在全封闭的集装箱以更低能耗种植更优品质、更高产量的全新生菜品种“翠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此背景下,这届比赛是一次“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尝试。“‘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探索前瞻性的‘智慧农业’为办赛宗旨,其赛马式的比拼方式为农业科研提供了新思路。”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出席当天的颁奖仪式,并为获奖团队颁奖。

  经专家评委审定,何立中博士带领的上海农科院队最终摘得冠军,并夺得“最高产量奖”。这支农学家团队曾为我国南极科考队员提供极端环境的蔬菜种植培训。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赛博农人”队荣获大赛第二名与“最佳节能奖”。上海交通大学博导鲍华带领的“生生不息”队与极星农业创始人徐丹领衔的“生菜快长”队并列第三。

上海农科院团队获得一等奖

  “这些青年科学家的身上充满了新农人青春蓬勃的朝气、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有着创业拼搏的动力,奋斗成事的能力,永不言败的毅力,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大赛评审组代表、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表示。

  在颁奖仪式上,光明母港(上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诸伟琦对四支队伍表示祝贺,并承诺未来将继续开放基础设施设备、提供项目孵化机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

  “决赛队伍让我们看到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方向与路径。拼多多将持续举办创新赛事,鼓励大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拼多多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王坚表示。

四支决赛团队与赛事主办方及指导单位的专家、领导在一起。

  以赛为媒  促进工农融合

  “这次获得第一名非常不容易,四支队伍的实力都很强,其中还有前两届大赛的冠军。”成绩揭晓后,何立中博士表示,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比赛让团队获得了锻炼,促进他们与其他团队的学习交流,为后续的进一步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在大赛评委、中国农业大学贺冬仙教授看来,四支队伍各有千秋。“决赛最大的看点是上海农科院队、‘生菜快长’队代表的农学团队与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队、‘赛博农人’队代表的工学团队的较量。”

  两者的区别在于,农业学者习惯从作物栽培的需求与规律入手,将传统种植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获取更佳的种植结果;工科专家则将生菜种植作为应用场景,以前沿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的现实难题。工农联合,解决农学难题,谁更胜一筹?

  6月26日的决赛评审会,面对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四支参赛团队轮流介绍各自的种植策略、技术、成果,以及商业化推广方案。由于“翠恬”生菜为全新品种,各队在比赛期间总共种植三茬,其中,最终茬的种植结果记入决赛成绩。

  数据显示,上海农科院队最后一茬生菜的生产效率达到0.18kg/m2/天。“此次赛用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并非生产型,仅安装了三层层架,如果增加种植架层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以我们的种植方案推算,生产效率完全可能达到0.4 kg/m2/天的国际先进水平。”何立中表示。

  品质方面,该队送检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达到0.43%,为四支团队之最。同时,6月初,赛事主办方曾邀请包括厨师、消费者等在内的15位大众评审从外观色泽、脆度、食味香气等五项感官指标对决赛轮生菜进行品鉴,上海农科院队在脆度一项中的得分同样名列前茅。又脆又甜,冠军队成功种出了“翠恬”生菜的品种特点。

▲6月6日,15位大众评审对决赛团队种植的“翠恬”生菜进行试吃、打分,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快检。

  比赛期间,上海农科院队还开发了一套智慧种植决策管理系统。该系统融合植株的生长模型、光截获模型、蒸腾模型等算法,实时收集各类传感器回传的数据,尤其是利用深度相机多源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植株长势监测,可辅助有关光配方优化、环境调控、缓解烧心以及及时采收等方面的种植策略判断。

  “四支团队的决赛报告比初赛更加成熟,都将数字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了。”赵春江表示,“数字技术手段始终是一种工具和方法,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将农业理解透彻,如此,工学与农学的结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尽管农学家最终夺冠,比赛期间,工科专家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例如,“赛博农人”队长郑建锋认为,如果将他们的种植方案运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千克生菜的耗电量可以降低到9.5度,“优于1千克生菜10度电的行业较高水平”。

  “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不同团队的优势。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队就从工科角度提供了与农学思维完全不同的思路。比赛促成了思想的碰撞。未来,我们会加强交流合作,更好地推动工学与农学的交叉与融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表示。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看来,“本次大赛为广大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展示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平台。赛事涌现的优秀选手,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农研成果转化成效初显

  与前两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挑战温室种植不同,本次比赛以集装箱式植物工厂为种植场景,最大程度阻隔外界环境的影响,回归植物本身的需求。当植物工厂的操控者成为植株的“奶爸奶妈”,如何阅读作物、适度“鸡娃”,实现高质量生产,成为关键难题。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各显神通,又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与成果。

  例如,作为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企业队,“生菜快长”队关注接地气的“产销对接”问题。他们结合视觉识别模型与植物生长模型,设计了生菜重量预测算法。基于预测值,种植者可以提前安排采收工人、联系收购商;也可按需定产,反向指导生产端的种植计划。

  长期从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研究的“赛博农人”队提出,要基于作物的生理反馈,实现植物工厂的智能环控。他们将生长速率作为环控的重要依据。当温光水气肥等条件适宜,生菜便会快速生长。而悖论在于,长得太快,生菜容易烧心,影响品质。于是,他们将环控目标设定为,适度控制生长速率,不追求生物量最大,追求经济产量最大。

  “要产量还是要品质,在种植过程中,我们纠结过。但最终,我们在最后一茬选择牺牲部分产量,改善整齐度、感官、商品率等品相指标。”郑建锋说,“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植物工厂的产业发展,这个决定也会一直指导我们。”

  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队这群参赛前没种过菜的工科专家则利用专业特长构建了辅助智慧栽培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不断迭代,生菜快速增产,第三茬的生物量较第二茬增长86%,较第一茬增长135%。这让不少评审专家感慨,“如果多种几茬,冠军可能就是工学家了。”

  本届比赛结束后,作为主办方之一,拼多多鼓励获奖团队进一步完善农研成果,把技术方案应用到广袤的田间地头,让青年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助力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

▲本次大赛的四个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将成为拼多多与光明母港共建的农研基地,继续用于垂直农业的研究与探索。

  例如,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获奖团队“智多莓”就在比赛过程中看到技术产品化的市场前景,从而决定成立“智多莓”公司,帮助中小种植者提升效益。

  目前,“智多莓”已形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软件、算法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在辽宁、云南、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等地输出40套系统,用于辅助草莓、蓝莓生产。

大小单双app平台技巧

  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云南省怒江州老窝村,“智多莓”为当地搭建数字化草莓生产体系,使得老窝村草莓产业常用工成本下降30%以上,包括肥料支出减少2500元/亩、植保支出减少1000元/亩,草莓产量增加30%,有效助力了当地的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

  而“赛博农人”队在此前赛事中积累的营养液配方动态调整技术,目前已被写成科普论文,所有数据也已嵌入模型,形成了标准算法,正在北京小汤山基地应用。

  “科技在上海蔬菜产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田头打硬仗,笔尖下功夫,40年前上一辈专家首次引进大棚,到今天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年轻学者比拼智慧种植,是一次场景创新,是对上海农业科技发展的传承。”朱为民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自己对“蔬菜、设施、科技”的观点。

  “拼多多连续举办了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我们希望借此促进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拼多多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王坚认为,这一赛事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农业创新人才和优秀的现代农业企业参与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6月28日,板子沟入江口三路平行,挖掘机在忙着疏通河道。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6月27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大桥两侧的河道里,七八台挖掘机在清挖河道——现场正搜寻泥石流发生后失踪的村民,同时保护都(都江堰)汶(汶川县)高速隧道桥梁、G317线板子沟大桥。

板子沟来水从这里穿过都汶高速、G317线板子沟大桥汇入岷江。

  当天凌晨,汶川县境内受无人区短时强降雨影响,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当天17时30分,当地通报,此次灾害已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其中5人系在绵虒镇板子沟失踪或遇难。

27日,抢险人员在恢复电力设施。

  板子沟是一个被泥石流反复“洗劫”的地方。泥石流一次次将房屋和土地淹没,村民们又一次次清理乱石,种上樱桃、李子、梨树等。他们在海拔1000多米的岷江河谷地带,种出远近闻名的汶川车厘子。许多村民购买大货车,参与河道清淤工程、运输砂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泥石流覆盖过的土地上重启生活。

板子沟4号拦坝,以一己之力挡住了第一波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都汶高速和板子沟大桥。

  山洪泥石流撵到了院坝边

  板子沟峡谷的来水,在都汶高速板桥山隧道处与岷江汇合,经都江堰流向成都平原。站在板子沟一侧山梁上,向成都方向俯瞰,都汶高速从山脚下“冒”出来,往返车道分叉,形成一个“倒V型”,再从山脚隧道穿山而过。另一侧,是沿岷江并行的G317线板子沟大桥。

都汶高速往返车道在板子沟分叉形成“倒V型”跨过板子沟河道。

大小单双app平台技巧

  板子沟村第2村民小组居民区,被都汶高速和G317线分割,200来户人住在公路的夹缝中,平常通过高速路下的涵洞往来。从这里顺板子沟一侧的公路往上,还有两个村民小组。当地村民称,那两个村民小组有近百户人,再往里越走越高,最高处是10多公里外的雪隆包峰,就是这一次发生短时强降雨的无人区。

G317并线板子沟大桥。

大小单双app平台技巧

  汶川县,属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的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此后多年这里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消息不断出现。据公开资料,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236米。地理结构主要为高山峡谷地带,县城及乡镇多建在河谷地带。山体多数是石头与土壤构成,这种松散型结合的结构,在地震和强降雨之后,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

  这次发生泥石流的板子沟,以前叫板子沟村,前些年几个村庄合并后这里更名为前进村,但村民仍然习惯称这里为板子沟。

挖掘机紧急在疏通河道,保护两条交通要道。

  据村民介绍,这次山洪泥石流来得非常突然,6月26日晚,板子沟下起了雨,与往常比雨并不算大,事发前几乎没人将这样一场雨和山洪泥石流联系在一起。村民老马说,当天晚上他一早就睡了,晚上10点17分,电话铃声响将他唤醒,村支书在电话那头喊他赶快起来喊大家转移,山洪要来了。

  原来上游两个村民小组的小组长打电话告诉村支书,里面发山洪了,响动大得很。从老马接到电话的时间看,村支书最先通知了住下游最低处的村民,然后才是老马。老马家虽然是从上游下来路口的第一家人,但是地势要高一些。

当地政府集结大量运输车转移河道堆积的砂石。

大小单双app平台技巧

  老马接到电话,翻身起床,招呼妻子一起吆喝周围邻居赶快转移。当大家开始撤离的时候,老马不放心屋下公路边、紧临河道停放的大卡车,不顾一切地冲了下去,把车开了上来。他说,刚下去时,河道里水还不多,怎么看都不像要来山洪的样子。但车刚启动,就听到上游的“轰隆隆”声不断逼近。

  妻子在上面屋里感觉到整个地都在抖,扯开嗓子喊丈夫,却半天没有回响。“吓惨了!”妻子说。老马开着货车冲上来,刚上院坝,后面的泥沙就跟着撵到了房脚下。“再晚一两分钟就上不来了。”现在老马仍感到后怕。

  村民抢救大卡车,被泥石流吞没

  同村另外4名村民,却没有老马那样幸运。

  几乎在老马将卡车开上院坝的同时,板子沟村委会副主任、原会计王照群和丈夫龙润科,以及村民马先跟、陈明霜夫妇一起四人,驾驶一辆面包车,行驶在距离老马房屋下方几十米远处,正经过高速公路下方通道时,被翻滚而下的泥石流吞没。

  据汶川县应急管理局6月27日10时通报:当天凌晨,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经排查,7名群众失联。而王照群、龙润科夫妇,马先跟、陈明霜夫妇一行4人均为失联人员。汶川“6·27”抢险指挥部当天17时30分左右通报:灾害已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

  据澎湃新闻了解,已确认的4名遇难者中有马先跟、陈明霜夫妇。陈明霜一位亲属说,6月27日下午,马先跟的遗体在板子沟与岷江交汇处的电厂附近被找到,陈明霜的遗体则是在下游20公里外、快接近映秀的地方才被发现。而王照群、龙润科夫妻两人至今仍处于失联状态,当地相关部门正在搜寻。

  陈明霜的一位亲属告诉澎湃新闻,马先跟和附近很多年轻人一样,这几年买了大卡车,在板子沟上游几公里处拉砂石挣钱。6月27日晚,村民都提前收到预警,村委会组织村民往安置点撤离,陈明霜看到其他司机去转移卡车,他也决定去把车开出来。

  对于当地农村家庭来说,这样一辆卡车往往是最大的资产,是一家人的生活希望。马先跟这辆卡车是按揭买的,至今贷款尚未还完。村委副主任王照群的丈夫龙润科也是卡车司机,他们的车都停同一处砂石场。因此,他们和陈明霜夫妇一起,开了一辆面包车赶往停车场。

6月27日,森林消防救援人员从搜救区出来。

  当地一位村民介绍,板子沟里面还有两个村民小组,可能有上百住户,虽然不少人外出谋生,但仍有几十户还住着人。王照群作为村委会干部,她想搭车一同上去,看看上游两个村民小组的人员安置情况,再陪丈夫把车开出来。没有想到这一次山洪泥石流来得这么快,四人刚出门就遇险了。

  接住泥石流的挡防坝

  近年来,板子沟不止一次遭遇山洪泥石流。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2人遇难,26人失联。汶川县至成都、理县方向道路中断。据村民介绍,“8·20”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板子沟19户民房被毁,但本村没有人员伤亡。因为降雨量大,沟里的水逐渐上涨起来,所以村民有充足的时间撤离。

  2020年8月23日,汶川再次遭遇泥石流,那次泥石流溢过高速路面,导致都汶高速路板子沟段中断,板子沟村没有人员伤亡。

  今年这一次,山洪泥石流来得快,没有给村民留下太多撤离和转移财产的时间。

  据村民介绍,被2019年泥石流摧毁房屋的19户人家,在板子沟村第2村民小组重新安置建房。为了保护都汶高速公路,当地政府在板子沟修建了三个泥石流挡防坝,从10多公里外开始,每隔两三公里修一道,分别为一号坝、二号坝、三号坝。

  最后一道三号坝就在第2村民小组前面,距离都汶高速、G217线板子沟大桥只有数百米。村民们听说这一次泥石流击溃了二号坝,瞬间冲出,撞向三号坝。

3号拦挡坝挡住了山洪泥石流的冲击,护住了高速路和大桥。

  三号坝顶住了山洪泥石流的巨大冲击,护住了都汶高速、G317线板子沟大桥和两条公路夹缝里的民房,不幸也在这里发生。由于三号坝被泥石流填满,溢出部分瞬间将板子沟一侧、通往上游的通道吞噬,驾驶面包车经过这里、准备去转移卡车的马先跟夫妇、王照群夫妇4人在此处遇难或失踪。

泥石流填满近10米高拦挡坝,溢出部分掩埋了右侧公路。

  村民们说,他们只知道二号坝被击溃,一号坝是什么情况不清楚。参与救援的人员证实了村民们的说法。如果一号坝也被冲击,那就意味着这一次的山洪泥石流可能是从10多公里外的一号坝开始的,沿沟一路而下,不断积蓄能量冲向下游的岷江,被都汶高速前面的三号挡防坝硬生生接住了。

  被频繁的山洪泥石流改变的生活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因为频繁的泥石流灾害,岷江和G217线、都汶高速都陆续改道。周边高处村民也陆续被安置到了现在这里——这个河谷区域相对平缓安全的位置。

  房屋虽然迁移了,但土地搬不走。

  老马家在板子沟里面有4亩果园,近年反复遭遇泥石流。第一次是8·20泥石流期间,4亩果园被深深地掩埋在几米之下,他请来挖掘机将大石头全部清理掉,在上面重新种上车厘子;第二年又一场泥石流,果园再次被毁,他再次清理,又一次种上了车厘子树。

  让老马很意外的是,这一次泥石流没有影响到他的果园,因为前两次泥石流覆盖已将果园抬高。今年4亩地的车厘子还没完全长大,只产了一两千斤。闻名遐迩的汶川车厘子,从果农手里卖出能有25元一斤。这是当地村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澎湃新闻注意到,当地老百姓除日常耕种外,这些年很多人都买了大卡车,靠运输砂石挣钱。泥石流毁坏了他们的房屋、村庄,吞噬了他们的土地,却也为一些人带来了生计。这里许多村民拉运的砂石,正是近年来接连不断的泥石流带来的。

  泥石流一次次掩埋板房沟,导致河道反复阻塞。为了确保下游都汶高速和G317线的安全,在上游修筑泥石流挡防坝只能是应急,要根本解决问题只能是清理河道,深挖沟。因此,几次泥石流之后,当地政府一边修筑挡防坝,一边组织挖掘机、运输车,将主要河道的砂石清理之后运走。本地人也大量购买卡车,参与这项工程。

  马先跟按揭买了一辆卡车运砂石,妻子陈明霜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同时负责耕种不多的土地、打理果园。如今两人双双遇难,留下两个老人和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还有尚未还完的车贷。

  同行失踪的王照群夫妇,40多岁了,两个孩子在成都上大学。他们买卡车拉砂石,也是考虑两个孩子大了,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一辆卡车三四十万元,几乎可以掏空当地许多家庭多年的积蓄。因此,一旦听说山洪泥石流到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卡车的安全。

  8月27日下午,澎湃新闻在板子沟村看到,一二十位司机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正穿越抢险救援区,前往板子沟上游转移他们的货车。一辆车,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人会轻易舍弃。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大小单双app平台地图

金寨县乳山市浉河区忠县开远市百色市红桥区解放区望都县宁陵县新蔡县建宁县宽城区新抚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东明县沙湾区紫金县罗山县水城区